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一场标的额超过4000万元的公司解散纠纷,让环县法院的法官面临严峻考验——这不仅关乎企业的存亡,更牵动着数百名农民工的生计和当地一个重点房地产项目的命运。
股权之争,企业“命悬一线”
兰州某房地产公司法人牛某与合作伙伴李某共同出资成立了庆阳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原本携手共进的双方,因公司管理、工程建设和利润分配等问题产生严重分歧,牛某最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散公司。
“公司账户被冻结,工地全面停工,材料供应商天天堵门要债。”项目经理向法官展示着厚厚的纠纷材料,眉头紧锁。另一边,李某同样焦虑:“项目停工一天,损失就达数十万元。再这样下去,前期投入的4000多万元都将打水漂!”
办案法官在阅卷时发现,此案若简单判决解散,不仅会造成巨大资源浪费,更将引发连锁反应:数百名农民工工资无法支付,多家材料商货款难以结清,当地一个重点民生项目也可能烂尾。
十余次调解,从“困局”到“双赢”
“公司是我们一起创立的,现在管理上完全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不如早日解散!”调解初期,牛某态度坚决。李某则反驳:“项目已经开始建设,此时解散公司损失最大的是我们双方!”
面对僵局,办案法官没有就案办案,而是先后组织十余次调解,深入分析利弊:“企业解散看似简单,但会导致资产大幅贬值、员工失业,甚至引发连环诉讼。”法官多次前往项目工地、公司驻地了解经营瓶颈,寻找破解之道。
最终,法官提出了“股权转让+引入第三方投资”的解决方案:通过股权转让方式,由第三方企业接手公司全部股权并继续经营。方案获得了双方认同。新的投资方很快介入,牛某、李某顺利转让其全部股权,公司得以存续经营,项目也在一个月后复工。
“三端”机制,护航企业发展
这起案件的成功化解,是环县法院创新实施“前端预防、中端化解、末端护企”“三端”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
前端,法官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发放《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提示100条》,2025年以来已走访企业69家,排查化解合同签订、劳动用工等潜在风险23项,推动企业由“事后维权”向“事前预防”转变。
中端,对涉企案件严格落实优先立案、优先送达、优先审理的“三优先”机制,加大小额诉讼程序适用力度。2025年以来,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提升至35.98%,涉企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缩短至31天。全年共审结涉企民商事案件615件,调解及经调解撤诉405件,调撤率达65.69%,切实减轻企业诉累。
末端,创新推行“基层法庭自执+执行员包片执行”机制,灵活运用“活封活扣”“分期履行”“信用修复”等柔性措施。2025年以来,共对8家企业实行“活封活扣”措施,盘活企业资产1200余万元,其中某草业公司通过“活封设备”实现营收116万元并全部清偿债务。
“司法不仅要断是非,更要为企业谋发展。”环县法院院长卢小栋表示,“我们将继续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司法需求,让司法服务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如今,该房地产公司已恢复施工,新投资人带来的资金和技术为项目注入新的动力。而环县法院通过这起案件总结出的纠纷化解模式,也已成功应用于多起类似纠纷,成为当地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