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法官的意见,按咱说好的价,一车给你算八千!”夏日的凉州城东,瓜农陈老汉正和外地客商有说有笑地忙着过秤装车。谁能想到,半个月前,双方还因为收购商临时压价争的面红耳赤。
双树法庭干警闻讯赶到,“虽然你们只是口头约定,未签任何书面协议,但《民法典》关于口头合同效力的也有明确规定”。在确凿的法律依据和老书记当场证言面前,客商最终同意按双方约定继续收购合同的履行。
双树法庭辖区集中发展暖棚种植吊瓜产业,瓜农众多。长期以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口头交易习惯普遍,但随着西瓜行情的好坏,双方违约等问题频发,对当地产业品牌打造造成不良影响,瓜农权益也得不到稳定保障。为破解难题,双树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擦亮“惠农法庭”品牌,探索出一条司法服务下沉、矛盾就地化解的新路径。
去年盛夏,瓜农老王遭遇了“晴天霹雳”,约定好的客商在西瓜成熟采摘期,以“市场行情变化”为由拒绝收购。眼看熟透的西瓜即将烂在地里,老王心急如焚。
法庭办案团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聊天记录确认约定后,立即联系客商调解,晓之利害,很快促成双方达成协议,客商赔偿了老王的损失,老王也及时联系到其他买家,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近年来,双树法庭组成由熟悉农业生产、了解西瓜产业特点的法官、书记员组成专业审判团队,开通绿色通道,深入西瓜种植基地、交易市场等现场开庭,方便当事人诉讼;为确保瓜农的合法权益及时实现,实行“执行清单化管理”,每周跟踪进度,穷尽措施强力攻坚执行。1-6月,受理涉西瓜产业相关案件65件,执行到位176万元。
“未明确付款时间,结果瓜款被一拖再拖该咋办?”
“拉瓜的货车在路上出了意外,损失该谁承担?”在双树法庭的“法治小课堂”上,这样的问题常常被瓜农们提起。
针对瓜农维权意识弱、依赖口头约定等问题,法庭干警开展多样化精准普法。一是利用农闲,在田间地头为瓜农讲解《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并结合实例,手把手教瓜农如何规范签订合同。二是紧扣农时节令开展普法活动,种植季重点宣传农资选购使用法律知识;销售季侧重合同签订、违约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三是强化案例警示教育,选取典型案件制作宣传图文,通过乡村标语、微信群、宣传栏广泛传播,直观揭示纠纷根源、法律后果及维权路径。1-6月,法庭开展专项普法8场,发放资料600余份,接受咨询80人次。
“这批西瓜种子怕是有问题!”种植大户赵师傅看着自家大棚里长势参差不齐的瓜苗,心里犯了嘀咕。和他一起购买该批种子的还有8户瓜农,大家发现瓜苗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怀疑是种子质量不过关,打算联合起来找经销商索赔,可经销商却以“种植技术不当”为由拒不承认。
双树法庭在开展“法治进乡村”活动时得知此事,当即牵头启动多元联动机制,联系镇司法所,邀请村委会干部组织瓜农,并请来村里有多年种植经验的“土专家”,现场对比正常瓜苗与受损瓜苗的生长差异。经过一周的协同工作,在法庭的主持下,经销商向9户瓜农赔偿种子款及预期收益损失共计6万元,一场涉及多户瓜农的群体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这样的联动模式并非偶然,为推动辖区吊瓜产业形成规模,双树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了“法庭+司法所+村委会+西瓜产业协会”多元化解体系,在西瓜种植集中区设立调解点,聘请有威望、懂产业的村民、协会成员担任调解员,并定期培训指导调解员提升解纷能力。对于调解成功的案件,及时进行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近一年来,通过多元化解体系成功化解西瓜产业纠纷38件,司法确认案件21件,有效减少了诉讼案件的发生。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如今在双树镇,“惠农法庭”常态化进温棚、到现场,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止于未发,用心用情守护辖区“甜蜜产业”,瓜农们都说种瓜心里有底、卖瓜腰杆挺直,产业品牌更有名气,收入更有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