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5年以来,嘉峪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为契机,深入贯彻《甘肃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将“小事”不“小视”理念贯穿司法全过程,从立案、审判、执行到司法服务全链条发力,以高质量司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立审执全流程提速 破解企业诉讼难题
在立案环节,法院持续简化流程、拓宽渠道,全面推广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立案容缺等便捷服务,设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实现涉企诉求“即收即办、优先处理”,有效减少企业奔波成本。全市法院以“稳中有进、质效双升”为目标,专为中小微企业开通诉讼绿色通道,涉企案件实现“当日受理、当日立案”,让企业维权少跑腿、更高效,司法服务获得感持续提升。
审判环节聚焦效率与公正双提升,严格落实“优先排期、加快审理”机制,充分运用小额诉讼程序、简易程序审理简单涉企纠纷,做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同时,以“司法作风改进年”行动为抓手,强化审判质量管理,通过定期召开司法数据分析研判会商会,聚焦收结案动态平衡、审限监管精准施策等关键维度,确保每一起涉企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时间的检验,让市场主体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执行环节创新推出“善意文明+联动高效”模式,破解企业“执行难”痛点。针对暂时陷入困境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摒弃“一刀切”强制执行,采用“活封”“企业自主处置+法院监督”等灵活措施。在某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执行案中,通过执行联动机制协调多部门力量,成功化解2.9亿元债务纠纷,助力2500余户业主完成产权登记,同时为企业办理信用修复、解除失信惩戒,实现金融风险化解、民生保障与企业重生的多赢局面,该案例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城区法院创新的“执前扣划”机制更是成效显著,对已保全资金直接扣划履行生效裁判,既保障债权人权益,又为企业节省执行费用、规避信用风险,某建设公司因此顺利推进上市筹备工作,赢得企业广泛赞誉。
司法服务精准延伸 搭建法企互动桥梁
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将服务端口前移,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为企业提供“点单式”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针对合同签订、风险防控等常见问题提供专业法律建议,助力企业筑牢合规经营“防火墙”。以读书会话营商环境建设,2025年9月,联合市工商联举办“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读书会,邀请我市10位民营企业家参加,以书籍为纽带搭建法企沟通桥梁,系统解读《民营经济促进法》,法官与企业家代表面对面交流,精准回应企业法治需求,深化了法企协作联动,助推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在多元解纷方面,深化“三诉共治”治理模式,整合法院、工商联等多方力量,建立健全商业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高效化解。通过通报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情况、分享典型案例经验等方式,引导企业树立法治经营理念,从源头减少纠纷发生。共对接企业378家,提供法治体检、普法讲座等服务216次,帮办法治实事96件。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法律成本。
机制建设固本强基 筑牢法治保障防线
法院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根本保障,将《甘肃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与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一案双查、多查”机制,严格落实法官惩戒制度,以过硬作风保障司法公正。围绕商业纠纷化解和破产审判两大重点,统筹推进多元解纷、诉讼服务和执法办案工作,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以“影响力工作”为引领,聚焦典型案例、理论研究等六大方面,提炼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司法服务模式。通过强化审执联动、部门协同,构建起“立案提速、审判提质、执行提效、服务提优”的全链条工作体系,让市场化、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内涵不断丰富。
嘉峪关市中级人民法院将持续秉持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理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让企业感受到司法温度与力量,为民营经济发展助力护航。今后,将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深化司法改革,创新服务举措,以精准、高效、暖心的司法服务,为嘉峪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