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稳,则全局稳;基础强,则事业兴。实现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基层,难点在薄弱环节。
2025年是加强相对薄弱基层法院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在首批84家法院成功“脱薄出列”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统筹确定第二批100家全国相对薄弱基层法院,推动全国四级法院同向发力、同题共答,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攻坚,以“绣花功夫”精准施策,脱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盘棋”统筹,高位推动凝聚攻坚合力
脱薄攻坚,必须发挥顶层设计对基层探索的引领、规划、指导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将薄弱法院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张军院长多次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和全国大法官研讨班等重要场合对加强薄弱法院建设提出具体要求。院领导带头联系帮扶首批未脱薄的22家法院,进一步加大帮扶指导力度。
调研时必看薄弱法院、必听薄弱汇报、必解薄弱难题。今年以来,张军院长赴辽宁、宁夏、重庆、吉林、湖南等地调研时均实地督导薄弱法院建设,与三级法院共同分析致薄原因、研究脱薄举措;汇总归纳调研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指导各地法院在工作中对照检视、研究解决。其他院领导分别带队前往新疆、湖北、福建、山西、海南等地薄弱法院,深入开展实地调研与帮扶指导。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坚决扛起牵头抓总责任,通过制定整体方案、建立帮扶机制、加强调度管理等一系列举措,确保薄弱法院建设各项任务落地生根。院机关38个部门迅速响应,分别确定1至2家薄弱法院作为联系点,实现了对口帮扶的全覆盖,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为确保帮扶实效,各部门普遍成立工作专班,“一院一策”制定帮扶方案,并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他们综合运用视频连线、实地走访、联合蹲点等多种方式,深入一线把脉问诊,精准识别致薄症结。同时,通过列席重要会议、开展联学共建等活动,将党建与业务帮扶深度融合,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结对经验。
在精准施策上,帮扶工作紧密结合审判执行主责主业。各部门通过开展审判数据分析研判会商,帮助薄弱法院找准短板弱项,围绕落后指标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通过督促落实院庭长办案、案件质量评查等制度,有效推动了薄弱法院审判质效的稳步提升,确保了“脱薄”过程实实在在、成效经得起检验。
培训督导是提升履职能力的关键。在国家法官学院举办的全国薄弱法院院长培训班上,张军院长分两期与80名参训院长进行座谈,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振奋脱薄士气、提升工作能力。为100家薄弱法院开通最高人民法院数字图书馆、基层法治服务平台,并完成使用培训,为薄弱法院提供智力帮扶支撑和知识资源保障。建立健全薄弱法院“一院一档”制度,加强工作督促指导,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推动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一条心”推进,精准帮扶激活内生动力
薄弱法院之“薄”,表现各异、成因复杂,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各地高院、中院持续强化政治担当,认真落实主导主抓责任,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提高脱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薄弱法院补强短板弱项。
如何带动各级法院把脱薄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各地高院、中院建立责任清单、下沉调研督导,完善高院主导、中院主抓、薄弱法院主责的三级责任体系——
北京高院由党组书记、院长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涵盖66项举措的个性化脱薄台账。黑龙江高院党组上半年2次专题听取全省法院脱薄工作情况汇报,对脱薄重点工作持续抓好跟踪问效。河北高院召开薄弱法院院长座谈会,三级法院现场分析问题、商提对策,协力推动问题解决。广西高院院领导结合挂点分工,带队到5个薄弱法院开展调研。重庆高院做实挂点联系、蹲点调研,相关中院建立由“一把手”挂帅的帮扶指导工作专班,逐级压实帮扶责任。
如何推动帮扶工作从“面上覆盖”向“精准滴灌”深化?各地法院依托结对共建开展精准帮扶,构建业务指导、经验共享、人才交流的靶向帮扶格局——
辽宁高院每年至少开展沉浸式蹲点调研3次,确定先进法院与薄弱法院结对帮扶。山东高院完善“六项帮扶”机制,逐一明确各薄弱法院帮扶院领导、牵头部门。江西、贵州高院开展党建联学、观摩交流,以“先进引领”带动薄弱法院脱薄争先。宁夏石嘴山中院运用“月度清单+实地指导”模式,到5个人民法庭交流指导党建与业务融合,中卫中院固定每月“条线指导日”,解决一批案件办理难点问题。新疆高院、中院班子成员帮扶指导全覆盖,组建10个对下帮助指导组精准对接帮扶。
如何确保脱薄成效不仅体现在数据指标的短期提升,更能转化为可持续的司法能力?各地法院以审判工作现代化为导向,通过数据会商、案例库应用、专项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审执质效,并依托司法巡查、动态跟踪等机制压实整改责任、巩固长效成果——
上海高院通过专题调研与月度跟踪进行专项管理,助力长宁区法院多项质量指标位居全市前列;浙江高院将薄弱法院纳入重点调研课题组,强化“一库一网”使用,法答网答复108次,推报案例40个;安徽高院召开业务条线指导会27次,组织数据分析会商21次,系统开展政治轮训、业务培训与技能比武;江苏高院组织审判业务专家结对帮扶,指导薄弱法院报送案例135个;西藏高院邀请援藏专家开展“把脉式”分析,助力法官能力提升。在跟踪问效方面,湖南高院不定期开展司法巡查和政治督察,推动三级法院同步建立督察机制;福建高院推行“脱薄清单”闭环管理,细化184条措施,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督察40余次;山东高院编发22期工作简报,推广首批脱薄法院经验,持续完善帮扶长效机制,有效防止问题反弹。
“一股劲”落实,强基固本夯实发展根基
一场“强筋健骨”的深刻变化,正在第二批相对薄弱法院悄然发生。
在最高法院统筹指导,地方高院、中院主导主抓推动及属地党委政府协同支持下,第二批薄弱法院紧扣“政治建设、审判质效、队伍素能、管理机制、基础保障”五大核心任务全力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各地法院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开展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等学习教育,不断筑牢干警思想根基。北京市昌平区法院定期研判意识形态动向,持续加强舆情监测与处置;江西省资溪县法院组建“脱薄攻坚”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示范岗,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法院开设“脱薄争先”宣传专栏,多渠道展示工作成效,有效提振队伍士气。此外,内蒙古、黑龙江、重庆、海南等地薄弱法院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营造了党建引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审判质效稳步提升——
各地法院通过强化审判管理、深化“一库一网”应用、严格落实阅核制等举措,有效推动审判执行质效持续向好。河南多家薄弱法院已基本摆脱落后局面,多项核心指标显著优化,整体合格率处于高位。甘肃省会宁县法院积极开展“司法能力提升年”活动,依托法答网等平台加强业务交流,提问量位居全国前列。吉林等地法院注重培树优秀裁判文书和庭审,加强案例报送与理论研究。四川、湖北、云南等地法院则通过法官驻点、联动调解、统一裁判尺度等方式,构建专业诉调衔接机制,有力促进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各地法院多措并举加强队伍建设,通过优化班子结构、充实审判力量、强化纪律作风,激发队伍活力。湖北及时调整薄弱法院领导班子,有效改善年龄结构和履职能力;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法院大力培养使用年轻干部,持续补充办案辅助力量;辽宁积极发挥“银发法官”经验优势,同步加强青年干部选拔培养,形成人才梯队。安徽、山东、广西、宁夏等地法院常态化开展纪律作风教育,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推动“应报尽报”成为干警行动自觉,司法作风持续向好。
科学管理激发活力——
各地法院通过完善审判管理制度、创新考核机制,有效激发干警工作活力。江苏省兴化市法院推行院庭长每日“审管一刻钟”机制,阅核案件达43.77%,实质指导作用显著。天津市红桥区法院发挥院庭长示范作用,带头办理大量疑难案件,加强案件阅核与质量把关。贵州组织薄弱法院干警分批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履职能力。陕西、山西、浙江等地法院定期开展审判数据会商,及时修订完善审判管理、队伍建设等相关制度,推动法院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持续迈进。
基础建设不断夯实——
各地薄弱法院积极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短板。河北省卢龙县法院专设建设保障专班,协同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审判大楼建设。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建立法官权益保障与心理支持机制,有效维护司法人员履职环境。湖南、新疆、兵团等地加大投入,推动一批薄弱法院完成审判法庭升级、智慧系统改造和数字法庭建设。广东着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助力基层法院改善办案条件。多方支持下,薄弱法院硬件设施和信息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脱薄攻坚不仅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更是一场系统的能力重塑。全国法院将继续保持攻坚态势,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坚实的履职步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