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法院!信用修复后,我们不仅能重新贷款,还能对接外地收购商,今年的苹果总算有盼头了!”
庄浪县某果品企业负责人握着法官的手,激动地说。这声质朴的感谢背后,是庄浪县法院紧扣县域产业特色、助力企业突围的生动实践,更是法院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升级、服务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作为“中国苹果之乡”,庄浪县苹果种植面积超65万亩,果品产业是全县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核心支柱产业,而信用,正是果品企业对接市场、获取资金的“通行证”,一旦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企业不仅无法申请贷款用于农资采购、果园管护,连参与果品展销、签订收购订单都会受限。
为破解“失信农企难经营、产业发展受制约”的难题,庄浪县法院立足县域实际,建立“涉企信用修复机制”,在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积极履行义务、有发展潜力的失信企业给予正向激励,通过屏蔽失信信息、协调政策支持,帮助其破茧重生。
果企遇困:冰雹砸坏果园,失信困住“钱袋子”
庄浪县某果品公司是当地规模较大的果品企业,还带动周边农户务工。但经营不善,因拖欠农资款被起诉,银行账户被查封,贷款申请被驳回,信用记录一落千丈,加之冰雹砸坏果园,日常果树补种、设备维修急需资金。
“我们想贷款救急,可银行说失信企业不能贷,想找收购商预付定金,对方查了信用记录就没下文了……”公司负责人坦言道。“如果贷不到款,今年的收成就要泡汤,跟着干活的农户也得受影响。”企业陷入“无信用→难融资→难恢复生产”的恶性循环,不仅自身经营停滞,还牵动着周边农户的“钱袋子”。
司法暖企:量身定制方案,联动护航“果企命脉”
得知企业困境后,庄浪县法院办案人员没有简单“一执了之、一冻了之”,而是紧扣“保果业、稳农户”的县域需求,启动“涉企信用修复机制”。承办法官第一时间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又牵头召开“企业+债权人+金融机构+农业部门”四方协调会。一边做债权人工作,争取对方同意“分期履行+信用修复”的方案。一边协调金融机构提前解读信用修复后的涉农贷款政策,为企业打通“修复—融资—复产”的链路。
“请法官放心,我们先缴30万元案款,剩下的会用苹果销售收入逐步还清,绝不让农户白干!”公司负责人郑重承诺。
“你们是带动着农户增收,只要有履行诚意,法院就愿意给你们‘重生’的机会。”承办王法官回应道,“信用修复不是‘免单’,而是帮你们解开‘失信枷锁’。”
协调会后当天,该公司就主动缴纳了30万元案款。庄浪县法院随即启动信用修复程序,当天内完成失信信息屏蔽,企业也成功申请到贷款。
示范带动:“修复一个,点亮一片”,果乡信用意识“升温”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起信用修复案例在庄浪县果品行业传开后,不少涉诉的企业主动找上门。主营苹果收购、仓储的本地企业法人小李,就是其中之一——他因3起小额货款纠纷被纳入执行程序,信用受损后,外地收购商不敢跟他签大单。
“听说法院能帮农企修复信用,我赶紧来结清了3万元案款。”小李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欠点钱慢慢还’没事,现在才知道,信用是咱果商的‘硬底牌’,修复信用后,我今年总算能安心做买卖了!”
“看到大家主动重视信用、修复信用,我们特别欣慰。”执行局法官王法官笑着说,“信用修复就是要让守信的企业一路畅通,让失信的企业有机会改正。”
机制护航:锚定企业需求,打造可复制的“法院方案”
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庄浪县法院探索出一套“接地气、管实用”的信用修复“组合拳”,让司法服务精准对接企业发展。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建立涉企案件“白名单”,对有挽救价值的企业“一企一策”。
同时,多方联动,协同发力,搭建“法院+企业+金融+债权人”四方沟通平台,形成合力,不仅帮企业修复信用,还同步对接技术帮扶、贷款支持等,解决企业“修复后如何发展”的后续问题。
此外,动态管理,守好底线,对修复信用的企业建立“跟踪台账”,定期回访生产经营情况;若发现“假修复、真逃债”,立即恢复失信信息,既给机会又守底线。
庄浪县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涉企信用修复机制,把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果园地头、果品车间,用法治为更多企业纾困解难,让信用成为庄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