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生效判决如何从“纸上权利”变为“手中实惠”?近日,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通过一场历时5小时的强制腾退执行行动,给出了生动答案。面对被执行人的言语对抗和拒不履行的僵局,兰铁中院巧用交叉执行机制,将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与果断实施强制措施相结合,不仅顺利交付涉案房产,更让申请执行人的“胜诉利益”从法律文书走向现实兑现,彰显了司法权威与温度。
僵局:多案纠缠致执行停滞 交叉执行机制临危受命
申请执行人张某某与被执行人马某某、李某某的借款合同纠纷,本是一起普通的民事执行案件。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判决生效后,被执行人拒不履行还款义务。但随着执行深入,案件逐渐显露出复杂性:被执行人马某某名下涉案房产系抵押财产,同时涉及多家法院的查封,且该房产由庄浪县人民法院首查封,处置权能否移交成为推进执行的第一道障碍。
兰铁中院在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定下接手案件,并成功商请庄浪县人民法院移交财产处置权,评估、拍卖程序得以顺利启动,但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涉案房产因流拍未能变现,申请人最终同意以物抵债,眼看权益即将实现,被执行人马某某却以强烈对抗姿态拒绝配合,声称“房子是我留给女儿的,谁要敢动,我就跟谁拼了”,执行工作再次陷入停滞。
因被执行人涉及多起执行案件,对抗情绪激烈,原执行思路已难奏效,此时甘肃省法院统筹建立的交叉执行机制成为破局关键。通过指定执行法院、变更案件承办人、调整执行团队,新的执行力量带着全新思路介入,一场针对僵局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破局:善意先行遇抵触 强制腾退显担当
在交叉执行机制启动后,执行团队并未急于采取强制手段,而是将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贯穿始终。执行干警先后多次上门张贴腾退通知、公告,不厌其烦电话沟通释法明理,详细告知“以物抵债”的法律依据和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考虑到被执行人的居住需求,执行团队协调申请执行人在同区域为其租赁了一套保障性住房,并预留合理的自行搬迁期,最大限度保障了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被执行人马某某始终以“没地方去”“东西太多” 等理由拖延自行搬离。经多次劝导无果后,兰铁中院决定启动强制腾退程序。为确保万无一失,执行局制定了包含风险评估、人员分工、物品清点、应急保障等多项内容的详细腾退方案,邀请同级检察院现场监督,联系基层组织派员见证,司法公证人员提前到场对涉案房屋内的物品进行公证记录。
执行当日清晨,暴雨如注。由18名干警组成的执行小组整装待发,冒雨抵达涉案小区,现场拉起警戒线。执行法官再次拨通马某某电话:“今天的强制腾退全程有检察院监督、基层组织见证、公证记录,如果你能积极配合,既能保障你的财物安全,也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执行法官的耐心说服教育下,马某某最终松口,消除了对抗情绪,委托家属到场配合腾退工作。
从物品清点、登记造册到搬运移交,执行干警与公证人员密切配合,每一件家具、每一箱物品都仔细核对记录。被执行人家属在旁看着干警冒雨搬运却始终小心翼翼,感慨道:“没想到法院强制执行这么规范,还能替我们考虑周全。”5小时后,涉案房产顺利交付申请执行人,腾退行动圆满结束。
回响:胜诉权益落地有声 司法公信深入人心
“拿到钥匙的那一刻,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申请执行人张某某握着执行法官的手,声音颤抖。这场涉多案、历经波折的执行案件,最终以“以物抵债”的方式兑现了胜诉权益。
而这场雨中的强制腾退,更在周边群众中引发热议。“以前总听说‘赢了官司拿不到钱’,今天才见法院是真能把判决落到实处”现场见证的社区居民说。法律从业者评价:“交叉执行机制打破了不动产处置难、腾退难、交付难的困局,提高了执行效率,善意文明执行体现司法温度,强制执行措施彰显司法权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此次执行只是兰铁中院破解“执行难”的一个缩影。下一步,兰铁中院将持续深化交叉执行机制应用,在规范执行流程、创新执行举措上下功夫,以“如为我执”的初心,让每一份生效判决都能转化为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用实际行动回应“执行有力度、权益有保障”的民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