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裹着温柔暖意,一场司法温情在榆中县法院调解室内满溢流淌。
"谢谢法官和调解员,这些年在老人家床前伺候终于得到了哥哥姐姐们的认可,这一切值了!”
一对夫妇在调解室内泣不成声,对法官连连感谢。
原来,这对夫妇是刘家老六和他的妻子。他们的父亲刘老伯和老伴育有五男一女。2017年,随着老伴的离世,刘老伯便着手安排后事并立下遗嘱,将单位分房归老六夫妇所有,由他们负责照顾他的起居生活,同时每月从退休金中拿出2200元作为儿媳的照顾费用。此外,将自己的30万元积蓄由六子女平分,子女们均同意并在遗嘱上签字。
2024年刘老伯离世后,其原单位有一笔抚恤金和丧葬费。当刘老六夫妇前往单位领取这笔钱时,被告知须征得刘老伯所有子女书面同意。因为刘老六没有将父母合葬,兄妹关系本就紧张,这下更是剑拔弩张。除刘老大之外,其余四人均不同意由刘老六代领该笔钱款。
无奈之下,刘老六夫妇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将其父抚恤金和丧葬费由六兄妹均分,同时判决其余五兄妹共同承担其父死亡后的丧葬费用。
刘老六夫妇哭诉,因为要全天候照顾老人,老六的妻子辞职在家全身心的照顾老人,而没有把父母合葬也是遵循父亲临终遗愿。如今要闹到上法院的地步,两口子怎么都想不通。
面对这样的局面,榆中县法院立案庭庭长一方面安抚当事人情绪,另一方面考虑该如何找准案件的切入点。在得知刘老六夫妇有调解的意愿,且综治中心有一名熟悉刘家情况的退休返聘调解员,便将该案件转到综治中心先行调解。
然而,十几天后,调解未果。面对六兄妹多年积怨和安葬问题带来的矛盾,即便是看着刘老六长大的调解员从中努力化解,也没能让六兄妹达成共识。
以刘老二为首的四兄妹,不仅对父母未合葬一事不满,还对2017年至2024年父亲退休费的收支情况未公开表示质疑,他们认为这期间剩余退休费应当作为遗产由六人均分,并表示保留起诉刘老六的权利。
“判决或许比调解容易,但一时的“结案”难以实质的“解纷”,而且会使六兄妹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我还想再试试。”
首轮调解虽未成功,办案法官并未急于排期开庭,而是反复与六兄妹打电话沟通磋商,寻找调解的突破口,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取舍进退中逐步拉进各方距离。
庭审当天,六兄妹对簿公堂,只是双方的几句话,现场气氛变得陡然紧张起来。办案法官与调解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讲述父子情、父女情、兄妹情的弥足珍贵,及时安抚了当事人情绪,并引导各方谈心破冰。
对于父母未能合葬的心结,刘老大证实父亲确有另葬遗愿,刘老六也表示当时购买了两棺坟地,兄妹间的心结开始松动。
对于双方最具争议的丧葬费用支出和遗产问题,办案法官与调解员采取求同存异的方式,逐个逐项进行沟通化解。经过不懈的努力,六兄妹在前期提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包容退让,达成一致意见,案件终以调解圆满落幕,也避免了其他衍生纠纷的产生。
为减轻当事人诉累,办案法官在开庭前联系了刘老伯原单位财务人员,调解结束后,在刘老伯原单位财务人员的协调对接下,现场将六兄妹的银行开户行和账号信息提供给该单位财务人员,并送达调解书,确保款项根据调解书约定按时打入六兄妹账户。
“原本以为我们兄妹几个这一辈子都没法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说话了,多亏了你们。”
特意从外省赶来的刘老四对办案法官和调解员竖起了大拇指,感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