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叫胡执礼的甘肃永昌人

网站首页 » 散文诗歌

名叫胡执礼的甘肃永昌人


来源: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 作者:孙永红
发布时间:2024/7/1 13:06:30 阅读次数:

胡执礼,字汝立,号雅斋,明代永昌卫(今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人。《金昌史话》记 载:其幼年好学,十一岁为博士弟子员,十七岁中举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历任四川保宁 府推官、朝廷刑部主事、吏部主文选、文选司郎中、右通政提督誉黄、太仆、光禄太常寺 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应天巡抚、户部左侍郎兼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兼南京户部右侍 郎。万历十七年(1589 年)殁于任上,朝廷追赠为户部尚书。

为什么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为什么家乡人尊称他为胡阁老?为什么还给他修建阁 老府?阁老,在中国古代可是进入内阁才能拥有的殊荣。

 这与胡执礼的杰出才能有关系。据《金昌史话》记载:初任四川保宁府推官(正七 品),不久被提升进京担任刑部主事(正六品),后来调到兵部、吏部、通政司,后又升 任为管理皇帝舆马和全国牧养马匹事务的光禄寺卿(从三品),管理朝廷祭祀、礼乐事务 的太常寺卿(正三品)等职。不久调至都察院,担任右副都御史。胡执礼入京不过十年, 因政绩显著,由六品升为三品大员。

这与胡执礼的高贵品格有关系。虽职位显赫,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清廉正直、 不惧邪恶、体恤民情的优良品质。万历初年,张居正想借丝绢鼓噪的事虚构罪名,整理假 材料,诬陷持不同政见的余懋学、汪文辉(御史),并要担任右副都御史的胡执礼会稿。 胡执礼知其诬陷他人的原委而拒绝签字,并义正辞严地公开抵制,说:“杀人媚人我不为 也。”

这与胡执礼的勤政为民有关系。胡执礼在南巡的数年间,了解掌握了治理长江水患之 计,上疏“请先浚吴淞江长桥黄浦”。经过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水患大减。由于这次较大规模的治理行动深得民心,朝廷对长江、黄河进行了一系列综合治理,减少了水患 灾害,扩大了垦植面积,达到了兴国利民的目的。胡执礼在南巡期间,驻苏州、辖理南 直隶江南诸府及江北安庆府。当时,江淮一带盗贼猖獗。胡执礼除严肃朝廷法纪、严加 治理外,还晓谕各府、卫官员恪守执行,广泛宣传朝廷律令。经过治理,江南一片安宁。 不久,又被调回朝廷,升任户部左侍郎,主管总督仓场要务。这期间,因遭到流言蜚语 的中伤,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 年)夏,他因病归里。万历十年,一些老臣向年轻的皇 帝进言,推荐胡执礼,皇帝诏胡还朝,仍担任户部左侍兼南京户部右侍郎。在此期间, 皇帝特别器重胡执礼,常召其问事,褒谕有加。万历十六年(1588 年),南北各省频发 灾荒,民多流离失所。胡执礼奏请赈灾,救活了无数老百姓。一心为民的人,人民永远 记着他的好!

这与胡执礼的造福桑梓有关系。1581 年夏,回到永昌的胡执礼,不以朝廷大员的身 份自居,而是处处谦虚谨慎,筹置学租三百余石,帮助办学,为培养永昌人才劳神出力。

《金昌史话》记载:胡执礼死后,皇帝特别关照,“恍恤备至”,以胡执礼在职时政绩卓著,赠户部尚书,赠棺椁,派员护柩于永昌卫老家安葬。关于这段历史,家乡有段故事 传为佳话。传说胡阁老晚年时,万历皇帝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别的没什么,就想死后装 个花棺材,万历皇帝御旨批准凉州府一府五县武(今武威)、永昌、镇番(今民勤)、古 浪、平番(今永登)在人去世后可以画花棺材。

 这又与一段故事有关。相传,胡执礼死后归葬,因生前清贫,行囊羞涩,家人便寻 些砖瓦装驮,强撑面子。不料有人进谗神宗,欲加之罪。神宗派人验看后大为感动,特 降旨置办大红棺材和三丈六尺高的迎魂幡,还特准灵柩所过之处,遇着州府县城楼门, 魂幡子可不低头,遇州拆州,遇府拆府,遇县拆县。这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是何 等的荣耀!

大红棺材取材松木或柏木,棺体彩绘以红色为主色,其他彩色为辅,画赤虎,仙鹤, 二龙抱寿,海水朝阳,明八仙,暗八仙等,以亡者寿数功德而定。送葬时,迎魂幡走在丧 葬队伍之前,起幡之后幡不低头。至今,永昌民间流传本县葬俗中的大红棺材和三丈六尺 高的魂幡子正是胡执礼挣来的,这一习俗也沿用至今。

 胡执礼死后,明、清两朝的永昌人民在县城为他立了“早岁登瀛”“志存报国”“黄甲 开先”三坊,很可惜,民国早期时毁了。1993 年,永昌县人民政府重修了阁老府,以示 纪念。

 胡执礼仕途生涯近三十年,与张居正、海瑞同朝为官,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光明磊 落,刚直不阿,颇有政绩,是河西地区负有盛名的历史人物,特别是在永昌县,四百多年 过去了,胡执礼的名字“谁人不晓、谁人不知?”。阁老府既是当地人休闲的地方,更是 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他一生为国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朝廷肯定,并得 到刑部尚书、明代文学家、被誉为当时文坛“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的赞誉: 关西清白古来传, 数到胡威更莹然。 寻常八座人犹羡, 四十三台尔最贤。


甘肃法院网版权所有

您是第 位访客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建宁西路1950号

陇ICP备10200000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10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