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法院网,今天是 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好心套现”成违法转贷?一纸无效借条撕裂的友情困局

来源:省法院民二庭、宣传处、融媒体中心 作者:朱建闻  王海琳|插画:渭源法院 陈芳彬 发布时间:2025-02-26
字号:A A    颜色: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间借贷行为越来越普遍,各级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亲属朋友间民间借贷活动逐步增多,因相互间碍于亲情友情关系,或对借款事项约定不明等因素,导致纠纷发生,以致成诉的情况时有发生。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提升人民群众防范民间借贷风险的意识,甘肃高院将从近年来发生法律效力的民间借贷案件中选出典型案件分期予以发布。

基本案情

雍某与宫某系多年同学。2020年6月,雍某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宫某提出借款50万元用于周转,宫某无钱出借,后由雍某联系提供“办理信用卡+套现”一条龙服务的中介公司为宫某办理信用卡,宫某出于信任同意了,并从中套现50万元,中介公司收取15万元手续费,交付雍某35万元。雍某向宫某出具借条,借款金额为50万元,并约定高息。后雍某无力偿还本息,致使宫某承担高额信用卡还本付息义务,宫某无奈将其诉至法院。


1.jpg



裁判结果

法院判决雍某偿还35万元,因信用卡套现出借产生的手续费应视为损失,由双方按过错各分摊7.5万元。


法官说法



2.jpg


亲朋好友需要“江湖救急”,而自己囊中羞涩,进而套现出借的行为是否可取?根据法律规定,以不正当方式获取的非自有资金向外出借,是民间借贷合同无效的一种显著情形。

不同于传统的民间借贷,随着信用卡、花呗、借呗、抖音月付、美团月付、京东白条等一些金融贷款方式的出现,在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使民间借贷展现出一种新形式,即通过套取上述金融贷款的方式对外出借,这种形式一方面使得出借人处于一种贷款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不利于金融贷款体系的稳定,因此套取金融贷款转贷的行为即使签订欠条也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无效。贷款人若不能按时还款、支付利息及违约金,还会面临被诉和纳入不良征信的风险。

亲朋好友有困难,伸出援助之手值得肯定,但应量力而行。切莫因“不好意思”“碍于情谊”进行违法操作,更不能因贪图利益而套贷牟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第十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一)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

(二)以向其他营利法人借贷、向本单位职工集资,或者以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资金转贷的;

(三)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

(四)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六)违背公序良俗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七十五条  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