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康乐县法院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创新机制、精准施策,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提升司法服务质效,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司法保障。
沃土育苗:法治滋养企业成长
“账户冻结影响了招标资质,我们必须优先解决!”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接到康乐县法院的保全裁定后,态度迅速转变。依托“诉前保全+调解”机制,一起涉及两家长期合作企业的买卖合同纠纷在短短20天内圆满化解,拖欠两年的20万元货款分期到账。企业负责人惊喜地发现:司法效率竟能成为盘活资金的“加速器”。
这只是康乐县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浪潮中的一朵浪花。面对复杂经济形势,该院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以创新举措为困境企业送去法治“及时雨”,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司法动能。
精准施策:畅通企业解纷“快车道”
走进康乐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新立案的涉企案件不再“一视同仁”。而是通过对案件进行精准评估,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设立速裁团队、优化流程衔接,实现简易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压缩至15天,涉企案件平均审理时长同比减少5天,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诉讼成本。在该机制下,全院上半年通过先行调解成功化解涉企案件1164件,调解成功率达45.10%,执行到位金额达2861.95万元。
为持续提升效率,康乐县法院深化“立审执”一体化建设,建立全流程跟踪机制:立案开通绿色通道,审判强化程序衔接,执行推行“分段集约执行”模式,实现各环节无缝对接。
效率不仅在于速度,更在于方式革新。今年7月,苏集人民法庭办案法官将巡回法庭“搬”进八松纳沟村文化广场。面对6起涉企土地租赁合同纠纷,他精准把握农民“及时拿钱”、“土地复耕”的核心诉求,将调解贯穿始终,最终促成六案当事人当庭和解,在调解笔录上郑重按下红手印。
创新机制:打好护企安商“组合拳”
“以保代执”成为今年涉企案件执行的关键词。康乐县法院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立审执协调配合 推动矛盾纠纷执前化解的工作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指引,积极探索“以保代执”模式,即在案件达成调解协议、进入执行程序前,在尊重当事人意愿前提下,经审查不存在损害其他债权人合法权益情形的,由审判部门直接扣划被告被保全账户中的资金用于履行债务。这一举措通过审执部门紧密协作,既能在不解除诉讼保全措施情况下直接扣划保全账户资金,高效实现债权人合法权益,降低相关诉讼成本,又能避免案件执行程序中可能产生的执行费用及对被告信用的不良影响。在一起合同纠纷案件中,办案法官以直接扣划保全账户资金的方式,让企业从调解成功到270余万元债权兑现,用时仅仅3天!
与此同时,康乐县法院还积极构建 “执前督促+”机制,创新构建“立审执一体”协调机制,通过前端发力、全程督促,推动执源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立案时同步发放《自动履行权利义务告知书》,嵌入财产申报、信用警示等内容,对涉企、涉民生案件分类标注,提前预判执行风险。在裁判文书中增设“履行指引条款”,明确履行方式、期限及违约后果;推行“判后答疑+履行提醒”双轨促执机制,承办法官主动对接义务人,告知拒不履行将面临的惩戒措施,消除侥幸心理。 在执行阶段,创设“15日黄金督促期”,组建“法官+”联合督促团队,通过电话沟通、上门走访、律师介入等方式释法明理。在一起劳务纠纷案件中,法官联合村委会工作人员多次走访被执行人家庭,促成双方达成和解,8万元工资款当场履行完毕。
这种将执行关口前移的治理模式,使部分民商事案件在执前阶段得到化解,有效减少衍生执行案件。通过机制创新,今年上半年,我院通过执行前督促程序成功处理案件237件,执行到位标的达625万元,民事裁判执前自动履行率实现大幅提升。
延伸服务:打造法企连心“新生态”
康乐县法院以“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为依托,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全周期的司法服务。推行涉企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机制,设立涉企服务专窗,实现立案、缴费、保全等事项“一窗通办”。
为精准对接企业司法需求,常态化开展“司法服务进企业”活动,组织法官深入企业回访,提供法律指导和风险提示。通过“法治体检+上门诊疗”模式,帮助企业识别法律风险点30余个,制发司法建议2份。深度融合法治宣传与营商环境优化,通过新闻发布会、专题普法等活动,引导企业树立诚信合规意识。2025年上半年,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1场,发布典型案例6件,并积极开展“讲诚信、重信用、共建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宣传活动。
“办案要像中医调理,既治病又救命。”——这句话深刻诠释了新时代司法理念的转变。从保全措施的柔性变革到“执前督促+”的创新,从巡回审判进企业到法官上门“法治体检”,优化营商环境永无止境。康乐县法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立足审判职能,主动担当作为,厚植法治沃土,持续完善司法服务举措,呵护更多企业成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司法动力。